这些年,我开过的那些车(二)

书接上回。

买了车的第一件事,肯定是验车上牌。那时候还不叫4S店,但其实也差不多,一样是前店后厂,前面卖后面修。买了车以后,店里有专门的人带着几个新车一起去京顺车管所办手续。整个过程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,路上一直都是老爸在开,中午回城以后,就换了我开,老爸坐在旁边给我指导,一个小时之后,我就独自开着车去上班了。。。

有了自己的车,嘚瑟是必须的,一到周末,就约上同学、同事,一起出去玩,密云、怀柔去的最多,那时候也不知道怕,在山路上压着排水沟超奔驰,觉得自己可牛B了。那时候也没导航,有次玩的晚了回程走错路,拐到了八达岭老路上,年岁大点的可能走过还有印象,那条狭窄的盘山路上全都是大车,到处是被压坏的大坑,我就这么带着一车4个人一路100km的时速在大车之间穿插着狂奔下山,现在想想,那时候真的是不要命了。

刚开上车没多久,一次下班顺路送头儿回家,他跟我说,车这东西,其实无非也就是贵了点,但本质跟家里的冰箱洗衣机没啥区别,就是个工具而已,没必要那么在意。各位看官不妨想想,这话说的实在太透彻了,也一直影响我到现在。

当时的北京对小排量的车是相当歧视的,跟现在完全相反,现在为了环保,大排量的车要缴重税、受排挤,可是那时候1.0以下排量的车连长安街都不能上,对于排量只有0.69号称0.7的奥拓来说,长安街就是只可远观的圣地了,所以一直到现在,我都没有走长安街的习惯,不管去哪,都会下意识的绕着长安街走。

就这么着,这辆奥拓小王子陪着我走过了整整5年的时间。奥拓毕竟是奥拓,在被我卖掉之前,就连洗个车,车门都会漏水,不换真的不行了。

虽然已经开了5年的车,但那个时候对车完全还是不懂,仍然停留在听忽悠看配置看外观颜值的水平上。

那时候喜欢雨燕,外观讨喜,又和奥拓同宗,颇有好感。去店里看车,打开机器盖子一看,这不就是个加大号的奥拓么?车壳子大了,可是机舱里跟奥拓也啥区别,装了个看起来差不多大的机器,然后旁边一圈全都是空的,好感度立马降低了80%。

又去看了飞度,那时候飞度还没现在这么有名,坐在驾驶室里,直接被那个啥都能挡的严严实实的A柱给噎着了,就这玩意儿,成天在路上开,不撞上点儿啥都觉得对不起这设计。

因为之前老妈换车撺捣她买了伊兰特,所以老妈也叫我去现代的店里看看新出的雅绅特,不过那车无论颜值还是配置,都跟其它车没法比,也就直接pass掉了。

看来看去,最后目标锁定在了当时刚大改款的POLO劲情上面。

来回来去的,车也看了不少,但其实真的都只是看,静态的看,那时候甚至都不知道店里的车还能开的,根本不知道还有试驾这回事,所以那时候能在万绿丛中选择大众而不是别的,真的觉得自己很幸运。

那时候选车选到最后总结的经验,其中一条就是现在被很多车评人所不齿的关车门。

前面说过,老爸买车算是很早了,但其实我二叔买车开车都更早。二叔算是最早下海经商的那波人,在我很小的时候,他就已经开着一辆拉达的小车了。那时候甭管什么品牌、等级,只要是一辆三箱的小轿车,就都会让人高看一等的。后来他还开过一辆旅行版的皇冠,然后是一辆凯迪拉克帝国,那是一辆当时看来超长的纯美式超豪华车,那还是我初中的时候。那也是我最早的对豪华车的印象,其中很深印象的一点,就是那厚重的车门在关门时的闷响。

说回我换车,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,一开始看的那些全都是日韩系品牌的低端车,什么样子大家也都知道,直到现在其实也都还是那个鸟样。直到我坐到POLO上面关门的那一霎那,我知道我终于找到我想要的那辆车了。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,我在给朋友传授选车经验的时候,关门声音都是很重要的一个指标。

因为也算是新车上市不久,大众的尿性,大家都明了的,我着急忙慌的为了凑车款卖掉了奥拓,结果整整等了三个月,才等到了一辆现车,虽然还不是我想要的配置。但对已经开了5年车,几乎习惯了没车不出门的我来说,这三个月的煎熬实在不能再继续下去了,所以,一辆1.4排量的手动中配劲情(本来是想要1.6的),就这么开回了家。

此条目发表在Uncategorized分类目录。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。